携“星”探海,打造广州“蓝色引擎”-新闻中心
企业新闻行业动态
携“星”探海,打造广州“蓝色引擎”
时间:2023-07-27   作者:管理员   点击:2694 次

   ----转自广州市人民政府 

   南海,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如何“看清楚”这如此大水深且海底地形复杂的水域,为海洋工程绘画蓝图?一双“眼”在天上——卫星定位,一双“眼”在海底——海洋探测。

  7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推进海洋治理、海洋开放,涵养海洋文明,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广州,一家企业自1999年成立以来便奔赴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上:2000年,中海达率先在国内推出媲美进口品牌的RTK产品HD8000,随后打破国外星基增强服务的垄断,推动海洋工程测量进入北斗高精度定位时代,以星辰北斗,引航大海。

  2003年,中海达国内首推数字化测深仪,逐步打破高端海洋探测装备无国产化的历史。2022年,其自主研发的HD-MAX DF双变频测深仪,在南海成功刷新1940米大水深测量纪录,铸“海洋之眼”,看更远更深。

  潜龙入渊,须有“利器”;经略海洋,科技先行。记者在“二次创业一线行”探访中看到,以中海达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为广州千年不变的向海雄心谱写出新的篇章。

  从浅到深,用声学技术拨开水下面纱

  数字化单波束测深仪、浅水多波束测深仪、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侧扫声呐、智能无人测量船、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海洋定向定位设备……看着中海达推出的海洋测量产品,就像看着不同海洋探测设备厂商相似的发展史——先做好浅水产品,逐步向深海发展。

  原因很简单,海洋高端装备研发门槛实在太高了,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还要面对国外成熟产品压倒性的技术优势。虽然2003年中海达便推出数字化测深仪,向海洋测量方向迈出第一步,但直到2014年,中海达才乘着上市东风,成立海洋公司,深耕高端海洋探测装备。

  “海洋公司刚成立的那几年,是我们最艰难的时期,因为要从零开始进行海洋产品的研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坚持自主研发的方向不动摇,坚持对核心产品的精心打磨和不断迭代不动摇。”中海达海洋产品线负责人周正朝说。

  与人在陆地上用眼睛看不同,海洋的探测,不是借光,而是借声音。海洋探测95%以上都是通过声传播技术来推算的,统称声呐。中海达海洋探测产品就聚焦在测深、侧扫、测流、定位这四类声呐产品上。其中,测深仪可以通过全覆盖的扫描方式获取水底目标的位置和形态等信息,绘画出一幅水底地貌图。

  2021年11月,iBeam8120多波束测深仪“穿”过长江三峡大坝下游主航道,扫测航道水底高程,确保航道通行安全;2022年初,HD-MAX DF双变频测深仪突破一般单波束高频测深仪300m左右测深范围,在南沙刷新1940米大水深测量纪录,成为国产单波束测深仪的新一代深水探路者。更重要的是,该测深仪可应用于高含沙量水域、大水深以及疏浚测淤等相关行业测量,聚焦解决国内水下工程的痛点。

  “这背后是有一段故事的。”周正朝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仪器都是用于浅水,但是在2019年我们卖了一套双频给海南的用户,结果客户是真正要去中深水测量,我们才发现老产品根本就不行,所以下决心把双频做好,最终研发出这款测深仪。”他透露,团队也与一些海洋科研单位沟通,希望后续可尝试更深海域。

  化零为整,借天上“北斗”铸探海利器

  前段时间,在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河道上,人们会看到一条1米长的荧光绿色小船在自由穿梭。这是中海达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它既可以自动生成航迹线,又可以现场手动布线,经过复杂水域环境也能轻松穿越水上树林。  小船采集的数据能处理成为三维模型,从浅到深标记为红、黄、绿、蓝等颜色,让人清晰看到是否有断面落差甚至人工挖掘痕迹,为淮河流域的河道管理、非法采砂治理等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中海达在水域探测的布局,以综合解决方案为主。”周正朝介绍,iBoat智能无人测量船可以搭载高精度、高性能的组合导航系统,配备中海达测深仪及HiMAX控制测量集成软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陆水域的河道断面测量、水库库容测量、淤积土方测量、港口施工测量、航道水深测量等领域。  而对复杂的海洋作业,融合多种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就更为重要。“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不可视及具有变化性。以杭州湾口为例,由于底部泥沙流动及水动力强劲,甚至一个小时前测的地形,下一个小时就不一样。”周正朝说。  前不久,在东海某海域海上风电装机的升压站周边基础地形和海底电缆路由监测任务中,中海达投入多台设备进行协同作业,对浅埋海底电缆进行搜寻、探测,并评估其冲刷状况,从而获取更加详实、精确的水深地形数据及水下结构图像。

  不得不提及的还有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作为国内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制造类第一家上市公司,中海达不仅在2018年推出全国产的“全球精度”星基增强系统Hi-RTP,打破了国外星基增强服务在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的垄断;还在2021年在海用GNSS接收机K20产品上率先支持北斗PPP-B2b信号,次年更全面支持免费的北斗精密单点定位服务,牵手北斗星辰,照亮向海之路。

  “中海达成立的前十年,主要解决了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应用的国产化替代;最近十年,我们深耕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声学装备的研发,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不低于15%。目前,我们的海洋声学产品尤其是水下多波速以及声学多普勒(ADCP)、水下定位等产品,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海达集团董事长廖定海说道。

  海洋科研实力是广州海洋强市建设的最突出实力

  中海达走过20年的星辰大海之路,也是广州科技力量向海图强的一个侧面。目前,广州集聚的国家海洋尖端科技力量包括54个涉海科研机构、32个海洋科学实验室,以及天然气水化合物装载船、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

  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获悉,该局长期支持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攻关。例如聚焦新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研究,支持开展“可燃冰开采气体的高效储运关键技术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批量制备技术”等6个重大项目实施。

  科研机构方面,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创造可燃冰试采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其研制的探测系统“海蜇号”,弥补了我国海底原位探测和保真无损采样关键技术空白,为可燃冰开采锻造利器。如今,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的布局,直指极端海洋环境下全天候科学观测和科学实验难题。被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冷泉生态系统科学大装置系统,正向着实现可燃冰有序开发的目标前行。

  海洋科技创新,也正支撑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广州海洋实验室获省发改委批复组建“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装备开发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实验室成立以来获批的首个省级科研平台,有助于打通“海洋生物资源采集-功能鉴定-产品研发-装备研制-产业转化”链条。

  汪洋浩淼,孕育着无限潜力、无限生机;碧波荡漾,激发着“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去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40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广东第一。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一篇蓝色的乐章正在奏响。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深圳市领航通移动视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北区朗山路 东物商业大楼6楼(总部)
电话:13809883629(李经理)
          13923853268(刘经理)
传真:0755 - 86132533
全国服务热线:400-716-1861
Copyright © 深圳市领航通移动视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鼎诚网络 粤ICP备1207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