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第五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又被亲切地称为“吉星”。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这颗“吉星”成功落户高轨天疆的背后,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这颗“吉星”的发射任务跨越中国农历庚子年新年,当卫星研制团队结束了年前的研制任务回京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乱了原定的研制团队返回发射中心的计划。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考验,研制团队做了周密的策划与部署,全球组网冲刺的步伐没有丝毫放缓。
一老一少的坚守
腊月二十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研制团队的队员们开始陆续返乡过年了,大家纷纷约好年后回发射中心继续奋战。
为了让辛苦奋战许久的队员回家过年,研制团队决定在做好卫星整星贮存后,春节期间只留两个人驻守发射中心——研制团队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陈忠贵主动提出留下来,一个分队最小的队员,“95后”郭壮也队员自告奋勇报了名。
就这样“一老一少”的组合,在春节期间留守发射中心,陪着卫星一起过年。然而春节期间疫情形势陡然升级,身在异乡,他们虽担心家人,但仍表示,“这个年,陪着卫星过更安心”。
挺身而出的勇毅
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打乱了春节的祥和,也彻底打乱了原来按计划再次进入发射中心的人员安排。春节前夕,研制团队的多数队员按计划返乡休假。疫情突然袭来,根据最新要求,他们回到北京仍需居家隔离才能出发。
但发射工作不能耽误,整个研制团队紧急调配,“去西昌,我可以!”、“我报名”……一些“老北斗人”火速报名,仅仅一天时间,相关岗位及时补充了既满足隔离条件,又具有工作能力的替岗人员,确保发射工作无缝衔接。收拾行囊,出征西昌!
2月1日凌晨3点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出航天城,大巴车上载的都是北斗队伍的“老人”。挺身而出的逆行,这是北斗人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
特殊时期的守候
抵达发射中心后,研制团队组织青年突击队迅速行动,梳理并发放防疫用品,很快建立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线。
随后,试验队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立,明确责任,迅速传达上级精神、部署防疫工作。这支试验队的成员多为“老北斗人”,彼此熟悉而默契。因此,不论是测试、开短会,还是分餐、不聚集,队员们迅速融入了非常时期的基地生活。他们笑称,忙起来的时候,常常彼此一对视,就确认了眼神和对方的心里话,这就叫心照不宣吧。
面对紧张的任务计划,研制团队本着保质、保量、最简的原则进行了统筹,主线和辅线工作均根据疫情所带来的影响而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团队在同样人员紧缺的北京抽调了近十名专业人员以及多位保障人员为前方的“吉星”远程判读数据,成为发射中心队员坚固的“大后方”。
饱含深情的凝望
卫星从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每一次转场,都牵动着北斗人的心。卫星研制团队总指挥迟军总是不断叮嘱团队确保万无一失。为了确保安全,仅有三公里的路,转场车辆要开上半个多小时,迟军的车紧紧跟在卫星后面,密切关注着卫星车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状况。
卫星慢慢地离开地面被吊上塔架,成功告别培育它的“亲人们”拥抱火箭,我们的“小吉星”,愿你平安的飞翔!
在发射塔架下合影留念,是北斗研制团队的传统,星前合影摆出的造型也各有特色:大写的“V”是对胜利简单直白的告白,“北斗”表达了对国之重器的骄傲!塔架下,队员脸上或挂着灿烂的微笑,或露出坚定的执着,每一张合影,都是这一次任务的高光时刻。
这一次,戴着口罩的北斗人摆出了“吉”字造型,纪念一个特殊的存在——在2020年一个艰难的春天里,北斗人在发射中心守护着“吉星”的平安,祈愿着北斗吉“翔”,祖国吉祥!